基金會出版品

100年得獎人:陳業鑫

我國人力資源政策之借鏡

作者100年得獎人:陳業鑫
ISBN No978-986-87517-6-7
出版者財團法人孫運璿學術基金會
出版時間中華民國一○二年十月



自序

經過將近一年半的時間,利用僅有的公餘空檔,終於勉力完成本考察研究報告。

承蒙郝龍斌市長不棄,於民國99年3月任命我為臺北市政府勞動局(原勞工局)局長,讓我有機會在勞動事務領域服務並更深入地瞭解相關議題,繼而在 100年向財團法人孫運璿學術基金會推薦成為當年度傑出公務人員,整個過程根本不在我原來人生規劃之中。但也因為這一連串的意外,才有這本考察報告的誕生。

過去這幾年來,勞工問題在全球都形成重大的政經衝擊。從大學生失業率高漲引發的社會運動,引爆一波蔓延北非及中東的茉莉花革命,造成突尼西亞、埃及、葉門政權更迭,利比亞、敘利亞陷入內戰、暴亂局面;新加坡執政的人民行動黨面對工人黨強力挑戰,大選得票創歷史新低;中國大陸各地工人抗議工資過低罷工風潮不斷,富士工人連十二跳造成社會強烈震撼,各地紛紛調升基本工資;連老牌民主國家英國也因外來移民及年輕人失業問題,引發大規模暴動。

除了失業率高漲及勞動條件惡化外,非典型僱用盛行亦形成對勞工就業環境重大衝擊。企業為增加用人彈性,我國人力資源政策之借鏡降低用人成本,以派遣、定期契約工方式進用勞工,使勞工處於不穩定就業環境,對國家、社會安定造成負面影響。

另外,勞工工時過長及職場壓力過大,戕害勞工身心健康,引發之過勞議題,以及勞動環境安全問題,亦為社會大眾所矚目。凡此,均須借鏡先進國家之對策及處理方式,制訂政策,修正法規,以利我國勞動安全機制之提升。

有鑑於勞動法制傳承、勞動文化近似等因素考量,許多在臺灣出現之勞工問題,均有因循日本之脈絡。不管在法制環境或勞動環境上面臨的新挑戰,如派遣之非典型雇用、高學歷青年失業、高房價擠壓、工時過長、職場壓力造成之心理、精神疾病、過勞、勞動安全、身心障礙者就業促進、職業訓練、勞資爭議處理等,均先於臺灣數年出現,當地勞工主管機關亦因此發展出相關因應對策,期望能解決類此新型態勞動問題,以日本首都東京作為標竿,學習其施政經驗,以利改善臺北勞動環境。

臺北作為首都,許多施政作為不能僅滿足於國內各大都市評比,應放眼東亞地區,借鏡各大先進都市作法,提出創新作為,始能帶動全國向上提升。因此以香港及新加坡二都市為比較對象,檢視臺北與各該城市在勞動安全、序職能發展等,以多元之參考座標,建構完整之勞動安全網絡,是本考察報告之重要目標。


感謝家人及臺北市政府勞動局、臺北市勞動檢查處同仁支持協助,讓我能無後顧之憂地完成考察行程及報告撰寫。我國駐新加坡、日本代表處同仁、株式會社日本熊谷組及在臺子公司、香港工會聯合會、建造業總工會相關人員,在我前往考察各國相關政策制度時,在行程聯繫及接洽事宜上給予之協助,亦一併致謝。期望本報告能對提升臺北乃至於全臺灣勞動安全有所助益,讓我國勞工得享有理想幸福之工作環境。




目 錄

目 錄

壹、前言

貳、人力資源政策規劃的四大面向
一、滿足國家社會產業需求
二、精緻的技職教育及職能發展體系
三、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
四、合理均衡的勞動條件

參、東亞各國的借鏡
一、日本東京
(一) 東京地下鐵株式會社
(二) 厚生勞動省東京勞動局
(三) 新宿勞動基準監督署
(四) 熊谷組株式會社安全本部
(五) 熊谷組安全衛生協力會、熊建會及熊土會
(六) 日本起重機協會
(七) 營造工地參訪.

       東京都美竹大樓高級住宅建築新建工程
       旭矽株式會社東京支店板倉工場
       TECHNOS株式會社 

二、香港

(一)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勞工處
(二) 香港職業安全健康局職安健學院

我國人力資源政策之借鏡
(三) 香港工會聯合會
(四) 香港建造業總工會
(五) 營造工地參訪

三、新加坡
(一) 新加坡人力部
(二) 新加坡技能教育學院
(三) 新加坡全國職工總會
(四) 營造工地參訪

肆、結論與建議



摘要或緒論

壹、前 言

受到十幾年前教育當局廣設大學錯誤決策影響,加以人口結構面臨「老齡化」、「少子化」之衝擊,新一代進入勞動市場的社會新鮮人面臨低薪、高學歷高失業率、學非所用的問題。

臺灣的高等教育急速擴張,始於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等民間教育改革團體,於1994年4月10日發起410大遊行,訴求「廣設高中大學」,教育部乃在同年 月召開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以「推動多元教育、提升教育品質、開創美好教育遠景」為主題,隨後行政院於同年 月 日通過「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設置要點」,同年 月 日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正式成立,由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擔任召集人。在 1994年至1996 年運作期間,共提出四期諮議報告書及總諮議報告書,作為臺灣教育改革的依據。其中,「廣設大學」、「消滅高職」的政策,可說是目前大學畢業生進入職場面對低起薪、就業不穩定、高學歷高失業情況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有識之士早在2003年7月即發表「重建教育宣言」(又稱「教改萬言」),其中即直指「廣設高中大學」、「廢除高職」為錯誤政策,將帶來無可彌補之傷害。時至今日,此一錯誤政策已嚴重影響我國人力資源結構及勞動力市場之健全,連中央研究院於2013年發表之我國人力資源政策之借鏡「高等教育及科技政策建議書」都明白坦承,近二十年前教育政策推動「廣設大學」後,大學院校由 所增為所,入學後幾無淘汰機制,人才素質日趨低落,更因少子化衝擊,預估13 年後將有四成大學倒閉。


更嚴重的問題是,在廣設高中大學的同時,一連串教改政策對技職教育體系傷害,讓原屬於技職教育體系的專科學校,在毫無準備或準備不充分之情形下,貿然大量升格為學院,尤其技職體系師資多由國內外一般大學研究所培育,普遍缺乏實務經驗及實用技能,所培育之人才無法符合企業用人之需求。如此一窩蜂升格、改制之結果,造成 分也可以上大學、大學畢業生學力不足之怪象,更造成前述就業市場扭曲問題。

除了大學生就業問題外,不當的教改政策更造成幾個世代的集體失落。原為國家社會未來希望的青年人,將歲至 歲人生學習能力最精華的歲月浪費在無用的課程中,畢業後所學不為就業市場認同,僅能面對低薪、高失業之威脅,且如就讀學費較為昂貴之私立學校,未出校門即揹負龐大學貸,豈能不對國家、社會失望甚至憤怒?

加以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後,臺灣經濟面臨新的挑戰,從全球金融風暴可知,臺灣經濟受到國際經濟景氣波動的影響既深且遠,而全球化趨勢下的世界是多變的,出現許多跨產業整合的趨勢,且國際分工及競爭態勢明顯。
壹、前 言

不斷地有創新的利基和發展方向出現,使未來產業發展軌跡的不可預測性大幅提高。

由於全球經濟結構轉型快速且無定向,人力供需鏈也隨著產業發展分工更趨專業細緻,且開始以大規模的跨國形式出現,使勞動者無可避免將面臨更多元化的勞動型態。然而人力資源受到年齡、培育方式、工作經驗及法令規範等影響,有其僵固性;因此,如何使人才培育及人力運用效率能與產業發展緊密合作,藉由新的產業發展創造出更多的工作機會,並設計更具彈性化的勞動市場制度,兼顧勞動者在參與勞動過程中,能受到合理的對待,包括可以維持基本生活的報酬、保障、福利基本尊重等,以及更安全、更健康的勞動環境,是全球化趨勢下人力政策規劃的主要挑戰所在。

因此,從產業的需求出發,擬定切合就業市場需要的人力資源政策,整合教育、勞政部門資源,打造產學訓用合一之職能發展政策,讓教育與職業訓練能針對學生、學員畢業、結訓後之就業需求結合。為此,臺北市政府勞工局於2013年1月1日改制為臺北市政府勞動局,所屬職業訓練中心亦同步改制為職能發展學院,希望在兼顧企業需求與個人性向、工作態度、興趣情況下,為企業及受訓學員量身打造職業訓練課程,深度且精緻地結合業界資源打造職業訓練課程,讓學員都能在「即訓即用」、「訓用合我國人力資源政策之借鏡一」的課程中獲得企業提供職缺所需的技術及就業能力。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即將改制為勞動部,潘世偉主委在揭櫫改制為勞動部之目標時,強調過去勞委會以保護勞工政策為重心,勞動部未來將關注整個勞動過程之利害關係人。

由於臺灣經濟相當仰賴出口導向環境下,全球化的快速變遷將迅速影響國內之就業市場,雇主及勞工應自主培養之調適能力,具備全球性競爭思維,以因應日益複雜之勞資關係及集體協商議題。

為強化並整合勞動力發展及運用,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亦將改制為勞動力發展署,整合就業服務、職業訓練、技能檢定及創業協助體系。亦即未來勞動部之政策將從保護勞工轉為培養、提升臺灣勞工之國際競爭力,體認沒有競爭即無就業機會,也不會有薪資成長的現實環境,提供我國勞動者更佳之勞動環境。

除了解決學用落差及培養勞動者進入就業市場所需之職能外,提供勞動者更安全、更健康之職場環境,以及工作、生活能更加平衡之公平勞動條件,亦為吸引優質勞動力進入特定職場不可或缺之手段。由於我國人口結構已開始面對高齡化社會及少子化衝擊,缺乏天然資源的我國,欲進一步追求經濟成長並達成產業升級之目標,非從提升珍貴人力資源之運用下手不可。以營造業及製造業等較為辛苦、危險、骯髒之 K產業為例,長期面臨缺工困境,輕人不願加入相關產業,故與經濟發展及教育現場提供之價值觀有關,惟相關產業雇主未營造較優良之職場文化,以及提供較安全、清潔、整齊之工作環境,亦為勞動者卻步之原因之一,如能效法職業安全健康成績優良之先進國家作法,或能提升青年加入相關產業之誘因,擺脫 K之惡名,降低職業災害發生率及死亡率,保護勞動者珍貴生命、健康,減少相關醫療、照護費用,降低社會成本,避免家庭破碎,減少社會問題,並提高我國在國際勞工安全健康領域之聲望,有助於爭取國際人才來台服務之誘因。

另除安全健康之工作環境外,現代社會強調均衡之生活型態,長工時、高壓力之工作環境導致之各種身心疾病及社會、家庭功能失調,亦漸為勞動者及輿論重視。因此,如何透過基本法制之規範,以及集體協商、社會對話機制,在兼顧勞動者需求及全球化競爭下帶來之外部環境,建構勞資雙方可接受之勞動條件,尤其「工會」在此機制下,扮演團結勞工及面對資方集體協商之組織性力量,更是不可忽視。

面對前述歷史遺緒及外部環境挑戰,如何定義我國人力資源政策需回應之問題,並予以合理之資源配置,建構可執行之機制,為當前最急切之課題。以下將分別依據「滿足產業需求」、「精緻的技職教育及職能發展」、「安全健康之工作環境」、「合理的勞動條件」剖析我國我國人力資源政策之借鏡目前勞動市場面對之問題,澄清需求內涵,借鏡東亞諸城市如新加坡、香港、日本東京等人力資源及勞動政策執行之經驗,歸納總結我國可採行之方針,以期建構面對未來我國經濟環境更加貿易自由化、全球化挑戰之可行人力資源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