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會出版品

88年得獎人:陳永仁

環境荷爾蒙管制

作者88年得獎人:陳永仁
ISBN No957308-73-7-5
出版者財團法人孫運璿學術基金會
出版時間九十年十一月



自序

國人享有經濟基礎後,對健康日漸重視,每逢國內外新聞報導,提到有關毒性物質污染,都引起社會極大震撼。尤其近年來,發生比利時戴奧辛污染食品,聯合國打算全面禁用農藥DDT、台灣地區市售魚產品含有機氯農藥、含鎘稻米流入市面等,都引起國內輿論廣泛報導、討論。
 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本來就是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最重要工作之一。近年來,環保署更對會在環境中蓄積的持久性化學物質,加強污染控制與管理。然而1996年以後,因為美國、日本、歐盟各國,發現一些作用類似生物體內荷爾蒙的化學物質,殘存在環境之中,而且持久性污染物總類和數量不斷增加,若干證據已經顯示,發現對人類和其他生物在生殖作用,有不同程度影響,因此大家對後代子孫福祉更加關心,危機意識也與日俱增。
 過去大家對化學物質對人體健康之關心,大多與癌症的發生有關,近年來,除了致癌性的影響外,人造或天然物質影響身體內分泌正常功能,更為大家所關心,例如性器官發育與性功能是否正常、是否有物種續存危機,都是在致癌危機之外新的課題。如果像人類精蟲數目減少,這樣令人憂心的事只發生在單一國家或地區,也許還需要進一步探討原因,但是如果普遍在世界各地被證實,那麼就沒有理由,只把問題放在「有致癌性才有行動」這樣的思考邏輯上。同時,注意的焦點,也不應只放在人類身上,畢竟其他野生動物的遭遇,是提供人類早期的預警。物種在繁衍上出了問題,若不採取行動,該種類遲早要滅絕,人類應該提早警惕,拿出具體行動。
 雖然國際上已經在環境荷爾蒙研究工作上積極展開,但是我國坊間類似出版品仍然不多,不但只限於「危機報導」,而且多數是翻譯作品,尚未對已經發生在台灣地區的問題似環境荷爾蒙的環境污染物,提出解決方法和控制技術,希望能對相關政府部門、同事、同行們有所幫助。本次有幸經過服務機關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推薦,並得到財團法人孫運璿學術基金會獎助,進行將近二年研究,收集國內外資訊,然因個人才疏學淺,雖戮力以走,內容尚有疏漏不足,懇請國內外先進不吝指教。




目 錄

壹 發現篇
 第一章 發現環境荷爾蒙
 第二章 環境荷爾蒙從那裏來
貳 影響篇
 第三章 生態的危害──野生動物與其他生態影響
 第四章 我們的新問題──人體健康影響
參 控制篇
 第五章 可以使廢棄物更少──廢棄物減量
 第六章 焚化爐可以更好──焚化爐管理
 第七章 灰渣之處理
 第八章 有害廢棄物處理
 第九章 焚化處理以外的另類思考
 第十章 廢棄物棄置場整治經驗
 第十一章 綜合害蟲管理計劃
 第十二章 化學物質政策
 第十三章 他山之石──日本經驗
肆 未來篇
 第十四章 如何自我保護
 參考書目
 附錄一 美國環保署向國會報告內分泌干擾物篩選計畫
 附錄二 針對內分泌攪亂化學物質問題之環境廳的對應方針
──環境荷爾蒙戰略計畫SPEED’98──



摘要或緒論

卡森女士(Rachel Carson)在1962年發表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書,提醒大家有關她和其他科學家的發現,因為人工合成殺蟲劑大量使用,使用方式也沒有任何限制,導致噴藥地區鳥類、昆蟲大量死亡或奄奄一息,使原本應該生機蓬勃的春天,生機盎然的大地為之變色,震驚全球環境生態學家與有識之士,當時仍有許多人不相信這個事實,甚至發表文章反駁卡森女士的說法。但是近三、四十年來環境污染對生態及人類影響,包括有機氯化物持續蓄積在生態環境中、部分物種的滅絕以及人類癌症盛行率(Prevalence)不斷增加,呼應了卡森女士當年的顧慮。
 十六年之後,1978年在美國紐約州尼加拉瓜市被發現,過去曾經是有害事業廢棄物棄置場所的愛運河(Love Canal),竟然在填平之後上面變成是住宅區,還有一所國民小學,當地住宅地下室、後院、甚至雨後積水之處,都充滿了化學品氣味,甚至檢測出戴奧辛、靈丹等200多種化學物質。由於當地居民集體對抗政府的漠視,震驚並且最後促成當時美國卡特總統(Jimmy Carter)於1978年8月宣布該地為災區,後來更撤離所有受害居民。事件之影響,使美國環保署重視有害事業廢棄物問題的嚴重性,並開啟整治美國有害事業廢棄物之門,也讓世界各國開始注意到有害事業廢棄物污染對人類健康影響。
 又過了十八年之後,1996年,動物學家柯爾明(Theo Colborn)等人,再度以失竊的未來(Our Stolen Future)一書警告世人,要求大家對內分泌干擾性化學物質(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引起生物的雄性化、不孕症以及其他的生物效應,呼籲世人重視。文獻記載,EDCs和生物體內分泌的荷爾蒙不同,它們是存在於環境中的人工合成化學物質、環境污染物、使用中的化學物質,甚至是藥物,當故意或無意進入人體內後,有類似人體荷爾蒙作用,影響了人體內正常荷爾蒙的功能。環境污染物對人類與生態之影響,再度震驚世人。
 在1950年代,主要的人工合成殺蟲劑是有機氯化物(Organic Chlorine),例如DDT(Dichlorodiphenyl Trichloroethane)、地特靈(Dieldrin)等,這些殺蟲劑在當時造成野生動物急性和慢性之死亡,與其他生態後遺症,例如不論是人類厭惡的害蟲,或是人類喜愛的鳥類,都同時大量死亡。日後科學家也發現,鳥巢裏的蛋殼有變薄現象,母鳥孵蛋時將鳥蛋踩破,同時有些鳥類幼鳥孵出率有下降情形。後來又逐漸發現,有機氯化物對生態影響不只如此,鳥類以外的野生動物也受到影響,影響範圍包括動物失去求偶動機、生育本能等,雌性生物雄性化,或雄性生物雌性化,有些野生生物物種可能有逐漸滅絕的危機。
 人類是生態系裏的消費者,而且位於生態系內食物塔的上層,因為食物塔下層生物體內蓄積的化學物質,會經過食物鏈累積,愈上層化學物質蓄積量可能愈大,身軀愈龐大的掠食者,可能蓄積化學物質濃度也愈高,因此,人體會受到有機氯殺蟲劑等化學物質產生那些影響,更受到世人關注。
 除了有機氯系農藥,其他工業化產品例如多氯聯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汞、鎘、鉛、鉻等,過去也都曾給人類帶來痛苦。例如多氯聯苯中毒產生氯痤瘡(Chloracne)、汞中毒產生水俁病(Minamata Disease)、鎘中毒產生痛痛病(Itai-Itai Disease)、鉛中毒產生神經傳導症狀、鉻、砷及鎳長期過量暴露也都和人類之癌症發生率有相關性。
人類對於殺蟲劑以及有機氯化物及有毒重金屬之重視,先是從噴灑殺蟲劑時,看到了害蟲以及魚類、鳥類的急性中毒死亡開始,以後逐漸發現鳥類產卵孵化率下降等生態危害;隨後科學家們也開始擔心有機氯化物對人類的致癌性,以及化學物質在環境中蓄積直接影響胎兒以及兒童健康;最近則開始擔心濃度非常低的有機氯化物,雖然部分仍無法證實它們和致癌性相關,但是近年來逐漸證實即使是每公克水或食物中,只含有十億分之一公克(parts per billion, ppb)這樣微小的濃度,也都可能被懷疑引起人類生理的危害,例如男性精蟲濃度減少等。這樣的訊息,似乎敲醒研究者,過去只注意化學物質和癌症之關係是不夠的。今後我們有更多的低濃度、有毒有害物質必須注意了。因為它們就好像是由人體體內的內分泌系統產生的荷爾蒙(Hormone)一樣,在很低的濃度就可以影響人體生理作用,也就是說超低濃度的環境污染物,也可能影響人體的生理作用。在毒理學的研究領域,以及化學物質管理領域上,這是一件重要的里程碑。
 雖然有些化學物質,已知影響實驗室動物的內分泌系統,而且影響一些魚類和野生動物的生殖與發育,但是環境污染物的暴露和人類內分泌所導致疾病間之相關性,仍然所知有限,而且在科學上尚有爭議,世界上各科技先進國家莫不紛紛投入研究,事實如何仍有待更多的調查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