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出公務人員得獎人

一一〇年度得獎人

蔡淑鳳女士

得獎人學經歷

得獎時職務衛生福利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
學歷台灣大學護理學系畢業護理學研究碩士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
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
經歷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副局長
行政院衛生署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副處長
高雄市政府衛生局保健科科長
現職衛生福利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
著作待考察後交報告



重大事蹟貢獻

    蔡淑鳳司長在公務上能力卓越,服務公職近27年,以身為公務人員為榮。其專業領域是:「預防照護、護理人力政策及創新社區照護體系」。從事衛生行政的理念是「以人為本、跨域合作、公私協力、夥伴一起、價值創作、永續發展」。目前主責任務是:臺灣護理人力發展 (占全國醫事人力55%);及原鄉離島健康照護體系發展等,其貢獻事蹟:

    帶領團隊,創新政策&治理

  • 109年因應COVID-19,創新「護動平臺」招募「護理專業志工」,共獲近730位護理人員及志工報名響應,於109年2月到110年5月進駐衛福部「疫情關懷中心」,透過該平臺自動排班交班,共完成約23萬人居家檢疫電話關懷、檢疫健康監測分析及17,144志工時數支援。110年因應疫苗注射人力需求,透過平臺再次快速招募10,500位護理人員加入疫苗注射護理隊。

  • 109年恰逢世界衛生組織紀念南丁格爾200歲之國際護理助產年,發起「2020世衛日.護助年」活動,透過“Taiwan Can Help”系列活動倡議,獲50個國家及國內外17,000封信響應,在衛福部臉書專頁共累計1.7萬分享數、34萬按讚數、近9千留言數、影片觀賞累計達137萬次、觸及1,266萬人次;並完成世界臺灣護理人力報告,建立臺灣與國際接軌。

  • 108年創新安寧智慧照護支援平臺,解決在家安寧照護家屬不知道、不安心、不預期的照護困境,以「媽祖抵家.護你平安」提案組隊,從全國132隊中三審競賽榮獲第二屆總統盃黑客松智慧國家卓越獎 (Top 5)。是目前全國唯一連續2年獲卓越獎單位,該提案109年已納入居家護理政策實踐。

  • 108年創新「住院智慧共聘」,解決病人住院之照顧與經濟困境,從全國132隊中三審榮獲第二屆總統盃黑客松智慧國家績優獎 (Top 10),提案已於110年納入全民健保中長期改革政策。

  • 107年創新緊急救護零時差多方資訊影像會診平臺,解決空中轉診「送」、「審」、「接」之醫療決策與溝通流程困境,從全國104隊中三審榮獲第一屆總統盃黑客松社會創新卓越獎 (Top 5)。並於108年完成全國105點原鄉離島衛生所與醫院的空中轉診機制。

  • 104-105年創新地方食品科技透明與安全治理,解決食安源頭及後市場管理之連續性缺口,榮獲衛生福利部全國食品安全築底拔尖城市計畫首獎 (8,300萬獎金,總獎項第一)。

  • 102年首創以「高齡者需求」為核心之「樂齡行動導航」,提供6類型92個子項目即時多元化在地服務之電腦版及APP版的互動性資源資訊查詢。本項計畫榮獲「行政院科技會報指導2014智慧城市創新應用獎」、「臺中市政府103年個人金點子秀才獎」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3年健康促進雲端加值應用評選優質獎」。

    建立機制,永續護理人力

  • 95年主辦臺灣首次專科護理師甄審,至今已有11,266位專科護理師;109年開辦首屆麻醉科專科護理師新制;110年開辦首屆專科護理師研究所公費生培育計畫,支援原鄉離島進階護理人才發展;並持續研發本土專科護理師教考用標準,接軌國際,提升臨床照護進階量能。

  • 為解決住院照護困境及醫院護理照顧負荷,107-110年推動系列住院友善整合照護計畫,建立住院照顧共聘指引及輔導,試辦智慧照顧共聘平臺,110年納入全民健康保險中長期改革計畫。

  • 107年啟動「護理職場爭議通報平臺」,首創匿名吹哨制度,建立透明、自律、由下而上護理執業環境改善機制。自107年2月開辦,截至110年7月已接獲1,404件通報,件件查核,每月公告,裁罰率約15-20%。109年加值護理互動平臺,提供護理資訊、線上學習,引領護理公共事務參與。

  • 為留任護理人員,發展家庭護理執業模式,以提供民眾連續性照護。107年啟動「護理三大投資」:輔導及獎勵居家護理設立計畫、居家護理實證應用人才培育計畫、居家護理智慧行動計畫。106-108年完成全國620家居家護理客觀結構式臨床能力檢測,及22項護理機構臨床照護指引與10項護理機構臨床照護實證應用教材。

  • 協同健保署、醫事司,透過護病比納入評鑑、護病比入法、護病比健保給付連動、護病比資訊公開等策略持續改善醫院護理工作環境,留任護理人力。

    遠距醫療,加值偏鄉健康

  • 為縮短原鄉離島緊急救護資源不平等,創新資料開放與科技應用,首創發展緊急救護空中轉診醫療分享決策多方視訊影像會診平臺,透過6項法規鬆綁,採用FHIR Open API,導入AI改善醫病信任,可縮減80%申請時間。107-108年完成73鄉鎮105個點全國原鄉離島100%的布建率,該FHIR並於110年納入「疫苗護照系統」規劃應用。

  • 為縮短離島民眾緊急醫療空中轉診時效,106-107年完成三離島直升機駐地作業,解決10多年來三離島居民對航空器駐地之訴求,提供離島民眾緊急醫療後送時間減半,整合病危返鄉、交通運輸等需求之加值服務,並於109年啟動該計畫之監測與評值,持續滾動管理政策之最大效益。

  • 106-108年透過「從數據找問題、從在地找人才、從文化找方法、從科技找突破」等策略,針對原鄉特殊需求,整合10司署夥伴合作,提出原鄉10項健康照護行動方案,並於109-110年納入原鄉健康中長期計畫發展。

  • 主動檢視盤點全國原鄉離島約有60%處寬頻速率低於20M情形,基於資訊數位平等,於106-108年完成全國73鄉鎮/403個「原鄉及離島地區衛生所 (室) 及巡迴醫療點」網路頻寬提升至100Mbps計畫,以改善原鄉離島醫療資訊系統 (HIS) 及醫療影像傳輸系統 (PACS) 之醫療品質。

  • 因應偏鄉人力需求,修正「原住民族及離島地區醫事人員養成計畫第4期 (106-110年)」,倍增醫事人力培育,創新公費醫事人力服務管理資訊系統監測供需,110年完成第5期 (111-116年) 公費生培育中長程計畫。

    轉譯知識,融入教育&評鑑

  • 98年辦理全國首次臺灣護理之家評鑑制度,完成當年全國351家 (100%) 評鑑率;於106-108年推動護理之家評鑑精進計畫,導入安全風險整備及客觀結構式臨床能力檢測機制;109年導入數位評鑑轉型,建立以人為中心照護指引,提升照護品質。

  • 106-108年首創緊急應變模擬實務跨域演練,納入教育與評鑑制度,提升護理之家自主防救應變能力,完成全國護理之家100%風險註記盤析。

  • 107-108年因應國內缺乏全人足部預防照護專業人才,與丹麥羅斯基勒技術學院附屬哥本哈根足療學校校長Lykke Ronholt簽署「足部健康照護人才培育」合作備忘錄,透過足部照護實證應用發展計畫完成基礎版教與學參考指引;109年與吳若石神父足部反射健康法 (Father Josef’s Method of Reflexology, FJM) 合作,研發足部反射健康法護理教與學模組並於110年出版第一本足部反射健康法護理本土教材書冊。

  • 106年開創「1966長照服務全國專線」,是22縣市民眾長照服務用得到、找得到的最方便、有效率的單一窗口專線。

  • 106年首創「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體系」,發展382項實證方案,培訓8,647位社區師資人才,布建全國850個特約服務點,建立臺灣社區高齡健康促進體系的基礎與模式。

  • 與國際失智症協會 (ADI) 執行長 Marc Wortmann、國際失智症聯盟 (DAI) 創會主席Kate Swaffer、國際失智症協會 (ADI) 主席Glenn Rees及澳洲失智教育國家聯盟Prof. Richard Fleming等重要關鍵網絡交流國際經驗。106年底完成「臺灣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國家綱領」,含中央部會及地方政府等跨單位共同合作,提出7大策略、19項行動方案及42項衡量指標。創新「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及失智社區支持系統。為提升民眾失智照顧識能,110年出版失智友善環境十大原則漫畫書。

    與時俱進,完備法規修訂

  • 因應護理教考用不一致及護理人力發展需要,108-109年全盤檢視護理人員法及專科護理師分科及甄審辦法,110年完成護理人員法制改革研究,引領護理人員法修正參考。

  • 109年完成修訂護理機構分類設置標準,增加居家護理所提供社區照護諮詢服務模式。

  • 106-107年完成「原住民族健康法草案」函送行政院,並持續更新原住民健康及偏鄉醫事人力中長程計畫。

  • 105-106年完成長期照顧服務法修訂,經立法院三讀通過修正公布第15、22、62、66條條文,促進長照資源布建發展,為我國長期照顧政策建立新里程碑。

  • 105-106年完成推動長期照顧服務法施行細則、長期照顧服務機構評鑑辦法、長期照顧服務人員訓練認證繼續教育及登錄辦法、長期照顧服務機構法人條例等長服法相關4項子法之訂定並公布施行。




考察研究計劃

考察訪問進修主題:健康照護體系的新韌力發展機會

人口少子老化,傳染病新興化,疾病慢性化及照護複雜化等等的人口、社會變遷,帶來醫療照護體系與醫事人力發展的衝擊與挑戰,未來健康的前瞻整備,需要新視野與新策略。本考察進修計畫主題為:健康照護體系的新韌力發展機會 (New Resilienc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for the Health Care Delivery System)。提出三新韌力發展:

(一) 鏈結國際專科護理師科學院院士網絡,扎根臺灣專科護理領導人才發展。

(二) 考察美國專科護理師教考用標準與制度,接軌國際標準。

(三) 考察美國反射學健康法教育、認證與規範,為「未來健康」找到非藥物非侵入性的預防照護措施。

新韌力-1:

鏈結國際專科護理師科學院院士網絡,扎根臺灣專科護理領導人才發展

【專科護理師的起源與定位】

  「專科護理師」(以下簡稱專師) 的角色最初是在1965年時,為服務醫療資源不足而又有健康照護需求的人群,在美國為有志之士所創立。要照顧這樣的人口群並讓他們有更健康的生活,關鍵是經常必須為他們做出非常複雜的臨床決定,因此,為了要滿足這一需求,社會公認擴大護理人員的作用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途徑。而擴大作用伴隨而來的是專業的提升及觀念的變革,自此,護理走向越來越專業,而最大的變革就是同時開啟了以人為本的主流觀念。發展至今,專師的角色已經普及於全世界,各國賦予專師的權限與任務不盡相同,但與創設初衷相同從不曾改變的是,專師越來越與專業結合,並持續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整合性醫療照護。

  臺灣的專師雖遲至2000年納入「護理人員法」後才成為正式角色,但在臺灣的護理界,原本就已朝著擴大護理人員的作用及加強護理人員之專業在運行。因此,在臺灣護理界共同的努力下,臺灣的專師成為病人疾病過程中直接照護病人的護理專家,更是醫師的重要醫療照護夥伴,其執業範圍是依據醫院標準作業與預立特定醫療流程執行臨床照護,內容項目包括:病史訪談、身體評估、鑑別診斷與健康問題評估、監測檢查結果及追蹤治療照護成效。

  為建立專師教、考、用鏈結與接軌國際標準之進階護理師制度,2019年衛生福利部辦理全國北、中、南三場「前瞻2030進階護理好政論壇」,2020年完成3,256人專師執業現況的線上調查,2021年首次獎勵專師碩士班公費生培育計畫,拓展專師在社區以人口群為基礎之健康照護角色功能,創新護理進階專業職涯發展。

【專業傳承與永續發展】

  臺灣專師制度約15年歷史,但仍值得向發源地與歷經超過50年歷史的美國學習。如「美國護理科學院 (American Academy of Nursing)」是與「美國護理學會 (American Nurses Association)」相關的一個獨立組織,其院士 (Fellow) 制度對產生、綜合和傳播護理知識,有領頭羊的作用。而專業的科學發展與政策的支持對專師更形重要,因此,「美國專科護理科學院 (American Academy of Nurse Practitioners)」於2000年建立了專科護理科學院院士 (FAANP) 制度,引領全球進階護理師政策倡議,2013年設立可由FAANP推薦非具備專師證照但值得被推薦認證的榮譽院士 [FAANP(H)],個人很榮幸於2021獲頒 FAANP(H),是榮譽也是責任。美國專科護理科學院 (American Academy of Nurse Practitioners) 於2013年合併了「美國專科護理科學院 (American College of Nurse Practitioners)」並將其英文名稱更名為American Association of Nurse Practitioners, 但院士及榮譽院士制度延續,繼續對能促進公眾和專師專業利益的健康政策和施行而努力,並讓執業的專師為健康護理帶來全面、整體的病人視角。

個人正式受邀出席2021 年 9 月 24 日於美國佛州舉行的頒證典禮,惟因疫情無法出席。主推薦人Dr. Rosemary Goodyear美國專師院士再次邀請個人參加2022年美國全國性專科護理為期一週(6/20-26)的全國年會,並於大會接受領證,屆時將面會美國專科護理師科學院院士主席 (Chair, FAANP) Diane Seibert及美國專科護理師學會的重要領袖代表。

         本次考察進修計畫不只能代表臺灣首次接受美國專科護理師科學院榮譽院士的頒證,增加臺灣在國際可見度,更可建立臺美專科護理師領導人才網絡,對未來臺灣專科護理師制度接軌國際標準的發展與本土領導人才培育是非常關鍵的開創與扎根。

新韌力-2:考察美國專科護理師教考用標準與制度,接軌國際標準

【專科護理師人力量能需求與時俱增】

因應疾病慢性長期照護需求、醫師人力不足,加上人口老化及護理人力短缺等等議題,讓「專科護理師 (Nurse Practitioners)」成為了全球健康照護人力快速發展的關鍵護理人力,美國專科護理師近20年增加了20多萬人,每年成長率高達10%,目前約有27萬人。美國專科護理師學會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Nurse Practitioners, AANP) 是美國專科護理師最大專業團體,負責專科護理師證照甄審、繼續教育及專業標準發展。

美國早期為因應偏鄉地區醫師人力不足問題,自1940年代即發展專科護理師制度,於1965年開始有專師證照,歷經15年後納入教育體系;1985年專師提升為碩士學位資格;2004年再提升以臨床照護進階能力為培育目的的專師博士學位。國際護理協會於2000年建立全球專科護理師網絡,支持世界各國發展護理進階人力,依2020世界各國護理人力現況分析,目前約有35%國家有專科護理師制度。

臺灣自2006年起依「專科護理師分科及甄審辦法」開始辦理專師證照甄審,截至2021年4月計有11,266位取得專科護理師證書,執業率超過9成,留任率約9成,相對於護理師6成的執業率及高流動率,如何讓專師制度成為臺灣護理人力體系發展的「槓桿效用」是護理人力政策的優先策略。臺灣專師目前有小兒、婦女、成人(內科及外科)、精神科等類,以及今年(2021年)新增的麻醉科。臺灣專師約99%在醫院執業,因偏鄉醫療照護資源不足,2021年衛福部辦理首屆專科護理師碩士公費生培育計畫,未來將投入偏鄉社區醫療照護,是臺灣專師在社區醫療照護的新典範,而這類型的家庭專科護理師約佔美國專科護理師的80%,其相關的甄審制度值得考察交流。

【教、考、用鏈結與接軌國際標準】

臺灣每年約投入2,000萬元經費辦理專師甄審試務及試題研發作業。評值歷年試題品質,以108年第2次筆試試題分析結果為例,試題鑑別度屬「劣」的試題約40%-71.25%,難易度屬「難」的試題約27.50%~38.75%。經分析根本原因包括:缺乏專師訓練課程標準、專師師資人才、及教考用不一致等問題。為因應專師人力需求擴大、社會與國人對健康照護品質提升的高度期待及WHO 2030全球醫事人力倡議,衛福部進行中之專師政策轉型重點如下:

(一) 建立專師教考用制度一致,建立試題標準。

(二) 發展本土課程標準,強化專師訓練醫院與學校教學的夥伴合作。

(三) 建立本土專師培育制度,發展專師師資人才。

美國專科護理師學會自1993 年設立 Certification Board 培育試題專家,使用Angoff法考試,其透過電腦測驗,可定期分析每年通過率、試題品質、進入職場留任率與未來工作表現等重要資訊之相關性、延展性及縱貫性成效追蹤。此行考察安排美國專師學會總部,將特別考察已有55年歷史的美國專科護理師證照制度,並對甄審、題庫、命題及電腦適性測驗模式及其相關人才培育、資源開發整合作深入交流。

新韌力-3:考察美國反射學健康法教育、認證與規範,為「未來健康」找到非藥物非侵入性的預防照護措施

【發展「非藥物非侵入性」的健康療法,提升國人生活品質】

看病就醫不等於健康照護,例如臺灣的睡眠問題,根據臺灣睡眠醫學學會的調查,全臺灣10個人當中就有4個人覺得自己睡不好,而2成的人在近1個月之內有失眠困擾。衛生福利部健保署公布近10年來安眠鎮靜藥品的數據中也可看到,從2008年開立6.8億顆,逐年增加,2017年國人安眠藥用量已高達8.8億顆,10年暴增3成;每人年平均用藥量也從183.7顆增至211.4顆。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統計,三分之一的美國人每晚睡眠時間少於7小時,睡眠不足的問題也導致許多公共衛生問題,導致發生車禍、醫療疏失和職業事故的機率增加,也會引發許多慢性疾病。此外,睡眠不足使得美國經濟每年的損失高達4,110億美元的生產力。

睡眠對身體疾病的負面影響有:情緒容易反應過度、判斷力降低、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得阿茲海默症、眼睛變得乾澀、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50%、眼皮下垂、眼睛浮腫、妨礙肌肉的生長、容易罹患乳癌、腸胃發炎、可能引發腎功能衰竭、增加罹患結腸癌的機率、免疫系統受到破壞、引發肥胖等。睡眠問題需要仔細評估,不能只靠安眠藥。故近年來,非藥物性的療法盛行,而補充療法 (Complementary Therapies) 成了全球健康照護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在國際公共衛生與健康照護產業正在發展專業的反射健康法。

【反射學健康法之定位與發展】

反射健康法概念發展起源於1890年代被授予爵位的研究科學家Henry Head博士證明了皮膚和內臟之間存在的神經學關係。諾貝爾獎獲得者Sir Charles Sherrington證明,當刺激應用於身體的任何部位時,整個神經系統和身體都會適應刺激。德國Alfons Cornelius博士發現:對某些部位施加壓力會引發肌肉收縮、血壓變化、體內溫度和水分的變化,並直接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1920年代美國Dr. William Fitzgerald和Dr. Joe Shelby Riley針對腳和手的研究,1938年Ms. Eunice Ingham把腳的反射區畫出,以作為身體不適症狀足部反射健康法指引。

自1980年代以來,已經有300多項研究反射療法在世界各地(包括美國)的各種條件下的有效性驗證。在丹麥,反射療法已被納入幾家大公司的員工健康計畫,透過減少病假,為每家公司每年節省數千美元,增加員工留任。員工尋求反射療法主要是為了緩解肌肉緊張、睡眠、壓力、頭痛、消化和背部問題。2007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密西根州立大學共同撥款300萬美元,用於研究反射療法對正在接受化療乳腺癌病人的影響。

反射療法主要通過反射和神經系統起作用。它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減壓和放鬆自然系統,其原理是透過腳、手和外耳這些反射區,可以反映身體的狀況。對反射區施加壓力並通過神經通路發送由此產生的刺激,會在身體中產生生理變化。反射療法通過在放鬆過程中改善細胞的氧化、淋巴引流和靜脈循環,輕輕地將身體推向更好的功能。反射療法融入整體健康的生活方式,它可以幫助改善人類的生活和幸福感。

我們的許多健康問題都與壓力有關。長期受壓力影響的身體組織對於防禦疾病和修復受傷造成損傷的能力較差。壓力可以是精神上、情緒上、身體上或環境上引起的。反射療法主要是一種減壓技術。它可以消除壓力的影響,同時幫助身體放鬆和平衡。在印度阿育吠陀醫學 (the Ayurvedic Medicine) 指出:放鬆是康復過程的第一步。通過反射療法的放鬆過程,身體能夠更好地應對日常生活以及與疾病或受傷相關的壓力。

【臺美反射學健康法教考用制度交流】

美國目前最具規模的反射學教考用組織有:美國反射療法協會(Reflexology Association of America, RAA)、美國反射療法認證委員會 (American Reflexology Certification Board, ARCB) 和美國國家反射療法教育委員會 (National Council for Reflexology Educators, NCRE),期透過教育、認證、確認反射健康法是全人健康領域中一種獨特的補充療法,其有效性也獲得相關國家衛生機構和社會大眾所認可。ARCB®是一家獨立的非營利性組織,作為專業反射療法領域的國家考試單位,它不隸屬於任何教育機構,也不認可任何特定的反射療法培訓課程或講師,其考試的測驗試題均經過專家委員會審核。如獲得ARCB®認證者,代表達到國家標準的反射學專業人員。要獲得 ARCB® 認證,反射治療師必須完成教育標準規範,並通過筆試和技能測驗及完成規定數量的記錄療程。

臺灣反射健康法是由吳若石神父1979年引進並在臺研發逾40年,於2017年正式定名為「吳若石神父足部反射健康法 (Father Josef’s Method of Reflexology, FJM)」,並與腳底按摩明確區隔,足部反射健康法不是腳底按摩。2020年6月衛福部首次啟動FJM非藥物非侵入性護理措施繼續教育試辦,透過教與學研發,並於2021年出版「未來健康:腳會說話」一書,作為護理人員自我保健的參考手冊;未來透過研究驗證,也可以成為護理人員疼惜病人的非藥物非侵入的有效護理措施。目前我們正在就反射健康法的實證文獻回顧與查證。

本計畫考察將與美國反射學教育、認證及專業人員三個關鍵組織進行交流並見習實務,將有助於臺灣未來在反射學健康法之教考用標準、人才培育與制度發展接軌國際標準,為臺灣未來健康照護體系的典範找到新韌性,提升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