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品名稱:我國人力資源政策之借鏡
|
作者:100年得獎人:陳業鑫
|
ISBN No:978-986-87517-6-7
|
出版者:財團法人孫運璿學術基金會
|
出版時間:中華民國一○二年十月
|
出版品下載:
|
|
|
自序: |
. |
經過將近一年半的時間,利用僅有的公餘空檔,終於
勉力完成本考察研究報告。
承蒙郝龍斌市長不棄,於民國 年 月任命我為臺北市
政府勞動局(原勞工局)局長,讓我有機會在勞動事務領
域服務並更深入地瞭解相關議題,繼而在 00年向財團法人
孫運璿學術基金會推薦成為當年度傑出公務人員,整個過
程根本不在我原來人生規劃之中。但也因為這一連串的意
外,才有這本考察報告的誕生。
過去這幾年來,勞工問題在全球都形成重大的政經衝
擊。從大學生失業率高漲引發的社會運動,引爆一波蔓延
北非及中東的茉莉花革命,造成突尼西亞、埃及、葉門政
權更迭,利比亞、敘利亞陷入內戰、暴亂局面;新加坡執
政的人民行動黨面對工人黨強力挑戰,大選得票創歷史新
低;中國大陸各地工人抗議工資過低罷工風潮不斷,富士
康工人連十二跳造成社會強烈震撼,各地紛紛調升基本工
資;連老牌民主國家英國也因外來移民及年輕人失業問
題,引發大規模暴動。
除了失業率高漲及勞動條件惡化外,非典型僱用盛行
亦形成對勞工就業環境重大衝擊。企業為增加用人彈性,
我國人力資源政策之借鏡
降低用人成本,以派遣、定期契約工方式進用勞工,使勞
工處於不穩定就業環境,對國家、社會安定造成負面影
響。
另外,勞工工時過長及職場壓力過大,戕害勞工身心
健康,引發之過勞議題,以及勞動環境安全問題,亦為社
會大眾所矚目。凡此,均須借鏡先進國家之對策及處理方
式,制訂政策,修正法規,以利我國勞動安全機制之提
升。
有鑑於勞動法制傳承、勞動文化近似等因素考量,許
多在臺灣出現之勞工問題,均有因循日本之脈絡。不管在
法制環境或勞動環境上面臨的新挑戰,如派遣之非典型雇
用、高學歷青年失業、高房價擠壓、工時過長、職場壓力
造成之心理、精神疾病、過勞、勞動安全、身心障礙者就
業促進、職業訓練、勞資爭議處理等,均先於臺灣數年出
現,當地勞工主管機關亦因此發展出相關因應對策,期望
能解決類此新型態勞動問題,以日本首都東京作為標竿,
學習其施政經驗,以利改善臺北勞動環境。
臺北作為首都,許多施政作為不能僅滿足於國內各大
都市評比,應放眼東亞地區,借鏡各大先進都市作法,提
出創新作為,始能帶動全國向上提升。因此以香港及新加
坡二都市為比較對象,檢視臺北與各該城市在勞動安全、
序
職能發展等,以多元之參考座標,建構完整之勞動安全網
絡,是本考察報告之重要目標。
感謝家人及臺北市政府勞動局、臺北市勞動檢查處同
仁支持協助,讓我能無後顧之憂地完成考察行程及報告撰
寫。我國駐新加坡、日本代表處同仁、株式會社日本熊谷
組及在臺子公司、香港工會聯合會、建造業總工會相關人
員,在我前往考察各國相關政策制度時,在行程聯繫及接
洽事宜上給予之協助,亦一併致謝。期望本報告能對提升
臺北乃至於全臺灣勞動安全有所助益,讓我國勞工得享有
理想幸福之工作環境。 |
|
目錄: |
. |
目 錄
壹、前言....................................................................................
貳、人力資源政策規劃的四大面向........................................
一、滿足國家社會產業需求................................................
二、精緻的技職教育及職能發展體系................................
三、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
四、合理均衡的勞動條件..................................................
參、東亞各國的借鏡..............................................................
一、日本東京......................................................................
(一) 東京地下鐵株式會社..............................................
(二) 厚生勞動省東京勞動局..........................................
(三) 新宿勞動基準監督署..............................................
(四) 熊谷組株式會社安全本部......................................
(五) 熊谷組安全衛生協力會、熊建會及熊土會..........
(六) 日本起重機協會......................................................
(七) 營造工地參訪..........................................................
. 東京都美竹大樓高級住宅建築新建工程..........
. 旭矽株式會社東京支店板倉工場...................... 0
. TECHNOS株式會社 ...........................................
二、香港..............................................................................
(一)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勞工處..................................
(二) 香港職業安全健康局職安健學院..........................
我國人力資源政策之借鏡
(三) 香港工會聯合會......................................................
(四) 香港建造業總工會..................................................
(五) 營造工地參訪..........................................................
三、新加坡..........................................................................
(一) 新加坡人力部..........................................................
(二) 新加坡技能教育學院............................................ 0
(三) 新加坡全國職工總會............................................ 0
(四) 營造工地參訪........................................................
肆、結論與建議.......................... |
|
摘要或緒論: |
. |
壹、前 言
受到十幾年前教育當局廣設大學錯誤決策影響,加以
人口結構面臨「老齡化」、「少子化」之衝擊,新一代進
入勞動市場的社會新鮮人面臨低薪、高學歷高失業率、學
非所用的問題。
臺灣的高等教育急速擴張,始於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等民間教育改革團體,於 年 月 0日發起「 0」大遊
行,訴求「廣設高中大學」,教育部乃在同年 月召開第七
次全國教育會議,以「推動多元教育、提升教育品質、開
創美好教育遠景」為主題,隨後行政院於同年 月 日通過
「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設置要點」,同年 月 日教育改革
審議委員會正式成立,由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擔任召集
人。在 年至 年運作期間,共提出四期諮議報告書
及總諮議報告書,作為臺灣教育改革的依據。其中,「廣
設大學」、「消滅高職」的政策,可說是目前大學畢業生
進入職場面對低起薪、就業不穩定、高學歷高失業情況的
主要原因。
事實上,有識之士早在 00 年 月即發表「重建教育
宣言」(又稱「教改萬言書」),其中即直指「廣設高中
大學」、「廢除高職」為錯誤政策,將帶來無可彌補之
傷害。時至今日,此一錯誤政策已嚴重影響我國人力資源
結構及勞動力市場之健全,連中央研究院於 0 年發表之
我國人力資源政策之借鏡
「高等教育及科技政策建議書」都明白坦承,近二十年前
教育政策推動「廣設大學」後,大學院校由 所增為
所,入學後幾無淘汰機制,人才素質日趨低落,更因少子
化衝擊,預估 年後將有四成大學倒閉。
更嚴重的問題是,在廣設高中大學的同時,一連串教
改政策對技職教育體系傷害,讓原屬於技職教育體系的專
科學校,在毫無準備或準備不充分之情形下,貿然大量升
格為學院,尤其技職體系師資多由國內外一般大學研究所
培育,普遍缺乏實務經驗及實用技能,所培育之人才無法
符合企業用人之需求。如此一窩蜂升格、改制之結果,造
成 分也可以上大學、大學畢業生學力不足之怪象,更造
成前述就業市場扭曲問題。
除了大學生就業問題外,不當的教改政策更造成幾個
世代的集體失落。原為國家社會未來希望的青年人,將
歲至 歲人生學習能力最精華的歲月浪費在無用的課程
中,畢業後所學不為就業市場認同,僅能面對低薪、高失
業之威脅,且如就讀學費較為昂貴之私立學校,未出校門
即揹負龐大學貸,豈能不對國家、社會失望甚至憤怒?
加以 00 年金融海嘯發生後,臺灣經濟面臨新的挑
戰,從全球金融風暴可知,臺灣經濟受到國際經濟景氣波
動的影響既深且遠,而全球化趨勢下的世界是多變的,出
現許多跨產業整合的趨勢,且國際分工及競爭態勢明顯,
壹、前 言
不斷地有創新的利基和發展方向出現,使未來產業發展軌
跡的不可預測性大幅提高。
由於全球經濟結構轉型快速且無定向,人力供需鏈也
隨著產業發展分工更趨專業細緻,且開始以大規模的跨國
形式出現,使勞動者無可避免將面臨更多元化的勞動型
態。然而人力資源受到年齡、培育方式、工作經驗及法令
規範等影響,有其僵固性;因此,如何使人才培育及人力
運用效率能與產業發展緊密合作,藉由新的產業發展創造
出更多的工作機會,並設計更具彈性化的勞動市場制度,
兼顧勞動者在參與勞動過程中,能受到合理的對待,包括
可以維持基本生活的報酬、保障、福利基本尊重等,以及
更安全、更健康的勞動環境,是全球化趨勢下人力政策規
劃的主要挑戰所在。
因此,從產業的需求出發,擬定切合就業市場需要的
人力資源政策,整合教育、勞政部門資源,打造產學訓用
合一之職能發展政策,讓教育與職業訓練能針對學生、學
員畢業、結訓後之就業需求結合。為此,臺北市政府勞工
局於 0 年 月 日改制為臺北市政府勞動局,所屬職業訓
練中心亦同步改制為職能發展學院,希望在兼顧企業需求
與個人性向、工作態度、興趣情況下,為企業及受訓學員
量身打造職業訓練課程,深度且精緻地結合業界資源打造
職業訓練課程,讓學員都能在「即訓即用」、「訓用合
我國人力資源政策之借鏡
一」的課程中獲得企業提供職缺所需的技術及就業能力。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即將改制為勞動部,潘世偉主委在揭櫫
改制為勞動部之目標時,強調過去勞委會以保護勞工政策
為重心,勞動部未來將關注整個勞動過程之利害關係人。
由於臺灣經濟相當仰賴出口導向環境下,全球化的快速變
遷將迅速影響國內之就業市場,雇主及勞工應自主培養相
對應之調適能力,具備全球性競爭思維,以因應日益複雜
之勞資關係及集體協商議題。
為強化並整合勞動力發展及運用,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職業訓練局亦將改制為勞動力發展署,整合就業服務、職
業訓練、技能檢定及創業協助體系。亦即未來勞動部之政
策將從保護勞工轉為培養、提升臺灣勞工之國際競爭力,
體認沒有競爭即無就業機會,也不會有薪資成長的現實環
境,提供我國勞動者更佳之勞動環境。
除了解決學用落差及培養勞動者進入就業市場所需之
職能外,提供勞動者更安全、更健康之職場環境,以及工
作、生活能更加平衡之公平勞動條件,亦為吸引優質勞動
力進入特定職場不可或缺之手段。由於我國人口結構已開
始面對高齡化社會及少子化衝擊,缺乏天然資源的我國,
欲進一步追求經濟成長並達成產業升級之目標,非從提升
珍貴人力資源之運用下手不可。以營造業及製造業等較為
辛苦、危險、骯髒之 K產業為例,長期面臨缺工困境,年
壹、前 言
輕人不願加入相關產業,故與經濟發展及教育現場提供之
價值觀有關,惟相關產業雇主未營造較優良之職場文化,
以及提供較安全、清潔、整齊之工作環境,亦為勞動者卻
步之原因之一,如能效法職業安全健康成績優良之先進國
家作法,或能提升青年加入相關產業之誘因,擺脫 K之
惡名,降低職業災害發生率及死亡率,保護勞動者珍貴生
命、健康,減少相關醫療、照護費用,降低社會成本,避
免家庭破碎,減少社會問題,並提高我國在國際勞工安全
健康領域之聲望,有助於爭取國際人才來台服務之誘因。
另除安全健康之工作環境外,現代社會強調均衡之生
活型態,長工時、高壓力之工作環境導致之各種身心疾病
及社會、家庭功能失調,亦漸為勞動者及輿論重視。因
此,如何透過基本法制之規範,以及集體協商、社會對話
機制,在兼顧勞動者需求及全球化競爭下帶來之外部環
境,建構勞資雙方可接受之勞動條件,尤其「工會」在此
機制下,扮演團結勞工及面對資方集體協商之組織性力
量,更是不可忽視。
面對前述歷史遺緒及外部環境挑戰,如何定義我國人
力資源政策需回應之問題,並予以合理之資源配置,建構
可執行之機制,為當前最急切之課題。以下將分別依據
「滿足產業需求」、「精緻的技職教育及職能發展」、
「安全健康之工作環境」、「合理的勞動條件」剖析我國
我國人力資源政策之借鏡
目前勞動市場面對之問題,澄清需求內涵,借鏡東亞諸城
市如新加坡、香港、日本東京等人力資源及勞動政策執行
之經驗,歸納總結我國可採行之方針,以期建構面對未來
我國經濟環境更加貿易自由化、全球化挑戰之可行人力資
源政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