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有需要本會出版品,請來電詢問索取。 |
|
|
出版品名稱:金融檢查制度與金融犯罪查處機制之新趨勢
|
作者:王儷娟
|
ISBN No:978-986-87517-0-5
|
出版者:財團法人孫運璿學術基金會
|
出版時間:2011年8月
|
出版品下載:
|
|
|
自序: |
. |
感謝孫運璿學術基金會頒發九十七年度傑出公務人員獎,並贊助出國考察,使我得以在公務之外獲取再充電的機會,不斷的從國外制度作法中,對現行金融檢查有一些新的領悟及想法。 謝謝推薦人陳前主委樹。他是我從事公職的第一位長官,曾訓勉我,就算事情處理過程沒有瑕疵,但永遠要想是否還有可以再改進的空間。這謙卑自省的聲音,時常在處理公務遇到低潮或與業者面紅耳赤溝通時提醒我。 本研究的提出與完成,首先要感謝龔前主委,他堅持的金管會各局主管輪調,讓我這個證券期貨人有機會對金融檢查業務開了一扇窗。吳副主委當傑與多位長官歷年來的提攜與指導,及鍾局長慧貞在我國外考察回國後,對我的心得分享熱烈的回應並提出不同角度的思考,皆使我獲益良多。 寫作期間,承蒙駐日代表處簡志宇先生在日本考察時協助日文口譯,吳國禎先生、清閔及淑金組長外甥女媛媛幫忙翻譯日文,那段期間在倫敦辦事處的友梅副組長及彩溱、紐約辦事處的鳴皋科長,還有怡蓉在電腦編輯處理及銘吉主秘、俊傑等多位同仁的安排與協助,特此致上謝意。 最後,謝謝我的家人在這段寫作期間默默的支持─女兒家誼慷慨的把她的小筆電借給我打報告,兒子立誼幫我解決電腦問題,先生道偉則不斷的用他指導學生論文的精神,鼓勵我戮力完成此報告。還有,永遠以我為傲的爸爸及在天上的媽媽,和長期體貼維護我的公婆。他們的支持永遠是我最珍惜的動力來源。 |
|
目錄: |
. |
第壹篇 概論.........................................................1 第一章 研究目的與過程...............................................1 第一節 研究目的.....................................................1 第二節 研究過程及研究限制...........................................4 第二章 金融海嘯後之新監理趨勢.......................................5 第一節 金融海嘯之起因...............................................5 第二節 金融海嘯發生經過.............................................6 第三節 新金融監理趨勢..............................................11 第三章 國際監理準則中的金融檢查................................... 24 第一節 巴塞爾銀行監理委員會........................................24 第二節 國際保險監理官協會..........................................27 第三節 國際證券管理機構組織........................................29 第四節 三大國際組織之間的協調合作................................30
第貳篇 美國金融檢查制度......................................... 33 第一章 銀行業金融檢查制度.......................................... 34 第一節 監理機關.....................................................34 第二節 風險聚焦之銀行檢查...........................................39 第三節 金融檢查作業.................................................42 第四節 金融檢查評等制度.............................................51 第五節 金融海嘯對檢查業務之影響...................................55 第二章 證券業金融檢查制度.......................................... 57 第一節 美國證管會之檢查.............................................59 第二節 美國金融產業監理組織之查核................................61 第三節 公開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之查核............................64 第三章 保險業金融檢查制度.......................................... 66 第一節 風險聚焦之保險檢查...........................................67 第二節 檢查作業.....................................................68
第參篇 英國金融檢查制度........................................ 71 第一章 金融海嘯後之金融監理架構.................................... 71 第二章 金融監理總署之檢查.......................................... 77 第三章 ARROW風險評估模型........................................... 81
第肆篇 日本金融檢查制度...................................... 87 第一章 金融廳之檢查................................................ 89 第一節 金融廳.......................................................89 第二節 金融廳檢查局.................................................92 第三節 證券交易監視委員會............................................113 第四節 會計師審計監理委員會.........................................136 第二章 日本銀行之檢查.............................................. 137 第三章 財務省之檢查................................................ 141
第伍篇 我國金融檢查制度....................................... 143 第一章 金融檢查分工之沿革.......................................... 143 第二章 金融檢查作業................................................ 151 第三章 金融預警系統................................................ 154 第一節 金管會檢查局檢查評等制度.................................154 第二節 金管會檢查局申報資料評等系統..........................154 第三節 中央銀行報表稽核系統.........................................155 第四節 中央存款保險公司檢查評等系統..........................156 第五節 中央存款保險公司申報資料排序系統...................156
第陸篇 金融犯罪之查處......................................... 159 第一章 美國金融犯罪之查處.......................................... 159 第一節 聯邦準備理事會...............................................159 第二節 證券管理委員會...............................................159 第三節 財政部金融犯罪執法機構.....................................162 第四節 各州保險部門.................................................163 第二章 英國金融犯罪之查處.......................................... 164 第三章 日本金融犯罪之查處.......................................... 168 第四章 我國金融犯罪之查處.......................................... 170
第柒篇 結論與建議.................................................. 175 參考資料............................................................ 183
|
|
摘要或緒論: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