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前英國電信報(Telegraph News)披露,「紅樓夢」是全球最受矚目的文學作品。國光劇團本諸「文學化」與「現代化」的團務目標,致力臺灣京劇的傳承與創新,成果備受肯定。值此準備推薦資料,適逢國光劇團甫完成2014國家劇院年度公演「紅樓夢中人」。推出《王熙鳳》、《探春》兩齣大戲,連演五場造成轟動,場場爆滿一票難求。緊接著前往彰化員林、高雄大東巡迴演出,好戲分享中南部的戲迷鄉親。
回首1949歷史偶然,政治南渡帶來文化播遷。審視京劇源於數百年前的北京,歷經二個世紀,穿越朝代更迭,看盡政治起伏,長期雄據華夏文化光譜的核心。時值21世紀,兩岸不約而同,都面臨了京劇傳承的困境與挑戰,是危機也是轉機。就在不久前的今年四月,國光劇團創下傲人嶄新紀錄,應邀大陸國際都會主流劇院「上海大劇院」,前往推出「伶人三部曲」。一氣呵成連演五場,同時展現《孟小冬》《百年戲樓》《水袖與胭脂》三齣近年新作,豎立「臺灣製造文化輸出」的重要里程碑。上海大劇院總裁張哲指出:「同仁向我推薦國光三部曲時,打動我的是台灣對傳統戲曲的探索精神」、「大陸很多戲曲創作走進了死胡同,就像被關進了一個牢籠,值得我們思考。國光劇團推陳出新,讓我們看到了戲曲發展的未來和方向。國光劇團這次演出是成功的,觀眾也喜愛這“三部曲”。這次綜合考量是最好,上座率與票房也最好,達到了預期目標。」
衡酌國光劇團創新劇目,秉持「文學視角、當代創意」,尊重傳統推陳出新。上海公演後劇評、議論此起彼落持續不絕。另外,透過電子訊息微信、微博等戲迷熱絡討論快速洗板,持續發酵…。引發話題焦點的「國光現象」,突顯「臺灣製造」京劇新美學,業已博得大陸社會菁英與知識份子高度認同,推升來自台灣國光劇團的品牌效益。近年來,國光多次應邀上海、北京、天津、香港…等華人都會演出,展現多元創意,引領人文思維,觸動戲曲創新,巡演兩岸三地衍生廣大口碑與肯定迴響。
有人說:文化藝術的發展縮影,具體反映當代社會價值。
回顧上個世紀末,台灣社會快速變遷,無論政治、經濟或文化領域,都受到前所未有的劇烈衝擊。衍生舊體制迅疾解體,新架構牛步摸索迄未成形的尷尬。社會變遷反應在傳統文化的是,國防部所屬陸光、海光、大鵬三軍劇隊遭到裁撤。1995改隸教育部,重新甄選劇藝菁英,設置國立國光劇團。2008改隸文建會,2012文化部成立,隸屬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國光劇團自成立以來,肩負延續傳統戲劇,推動藝術教育的使命,致力傳統戲曲的永續經營。近年國光努力提升劇藝品質、拓展觀眾聆賞的績效備受肯定。劇團營運方向;「維護傳統經典、激勵劇藝創新、促進文化交流、推動藝術教育」,獲得高度關切,倖能呈現良好成效。針對國光亮麗表現,雲門舞集林懷民先生指出:「國光近年來以罕有的熱力,試新聲、排新戲,也竭力到校園社區作推廣的工作,充滿幹勁,讓人看到台灣劇場的希望。」
|
. |
1995-2000維護傳統經典:維護傳統文化資產,具有傳承和創新的雙重意義。國光劇團維護傳統經典劇目,用意在於擷取古典智慧,作為觸發現代人的想像能力,從而奠定創意發想的基礎。「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先生高度推崇京劇傳統美學指出:「如果沒有觀賞京劇的累積,雲門早期的作品都不會出現,乃至雲門10年大戲《紅樓夢》在在都是京劇美學的延伸。」國光本階段推出「台灣三部曲」:《媽祖》《鄭成功》《廖添丁》為代表作品,加上新編老戲如《大將春秋》,崑劇《釵頭鳳》延續傳統戲曲美學,同時萃取傳統劇藝基因,推動現代化創新。 |
. |
2000-2008激勵劇藝創新:國光劇團每年從事創新作品,例如《閰羅夢》、
《金鎖記》、《三個人兒兩盞燈》。同時鼓勵跨領域的合作,如NSO跨界合作《快雪時晴》、舞蹈空間《東風系列》,嘗試藉由不同演藝領域,碰撞產生嶄新劇藝美學的創新火花。中央研究院院士哈佛大學教授王德威先生主辦「新世紀新京劇:21世紀臺灣京劇新美學與國光劇團學術研討會」指出:「國光製作無論新舊,每每能夠引起老戲迷驚喜,新觀眾的好奇。國光新戲顯現強烈的人文訴求與抒情特質。」國光製作新戲,目標在於打造台灣戲曲新美學,藉以推動文化前行。賦予傳統戲曲嶄新活力,備受關切者嘉許,創出傳統京劇新格局。
|
. |
2008-2014文學京劇銜接當代:邁入新世紀,國光劇團更致力於京劇現代化與文學化的藝術走向,融合國際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共創《歐蘭朵》。彰顯人文氣息台灣創意的「伶人三部曲」系列,《孟小冬》、《百年戲樓》、《水袖與胭脂》。呼應現代文化思潮,從劇壇挺進文壇,大舉超越以往的藝術成就。龍應台部長指出:「誰說傳統不是當代!國光劇團承載傳統中華文化底蘊,結合當代台灣的情感,肩負傳承與創新,確實意義深遠。國光銜接當代的成果,很多方面值得大陸京劇團隊學習。」上海崑劇團團長著名演員蔡正仁認為;「國光精神形成國光現象」,大陸眾多劇團難以企及。大陸著名編劇家羅懷臻指出:「臺灣國光劇團『伶人三部曲』於上海大劇院演出圓滿落幕。明確的理念,鮮明的風格,種下了臺灣京劇的上海記憶。如果全國的京劇乃至戲曲院團都能擁有一個王安祈、一個李小平、一個魏海敏,那將是何等繁榮何等繁華的當代戲曲盛景。」 |
. |
促進文化交流:文化是通往世界最好的鑰匙,好作品不會寂寞。國光不斷推出高品質劇藝佳作,吸引國際與兩岸關切目光。多次應邀前往法國、德國、義大利、巴西、俄羅斯、新加坡、香港、大陸、波蘭、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國公演,參與重要國際藝術節,樹立台灣識別形象,拓展台灣文化品牌。法國費加洛日報盛讚:「國光演出精采轟動教皇宮,亞維儂藝術節在觀眾熱烈高昂氣氛下閉幕」。斯洛伐克柯希策2013歐洲文化之都官網刊載:「來自臺灣國光劇團,驚嘆歐洲文化之都藝術節!」 |
. |
推動藝術教育:為了落實傳統戲曲文化在台灣生根與發展,國光戮力於校園學子與偏鄉耕耘,針對不同年齡層的欣賞趣味,編創活潑多元藝術教育節目,透過「藝術直達列車」來團看戲、送戲上門,普及藝文創意發想。台東都蘭國小校長林華貴表示:「國光劇團竭盡心力,帶來精緻戲劇文化,從都會延伸到偏鄉,縮短城鄉藝文差距,帶給台東都蘭國小的孩子們欣喜歡樂。」值得一提的是,藝術教育示範講座更能促進國際文化交流。享有文化盛名的巴黎音樂城,特邀國光提供低年齡層學子入門欣賞的專場教育節目,藉以符合「音樂城」教育宗旨。署名尤塞夫的小學老師感謝函寫到:「由衷感激《美猴王》音樂劇高水準研習課程,你們展現高品質演出,讓人完全入戲,我們簡直是心醉神迷,同學們還不想離開劇院呢!」。 |
. |
綜上,國光劇團藝術創作與營運管理,顯現深層的文化意涵。哈佛大學教授王德威表示:上個世紀末以來,台灣政治文化生態急遽改變。本土意識呼聲中,曾經被奉為「國劇」的京劇,有了必也正名乎的尷尬。北藝大校長朱宗慶認為:國光劇團一路走來委實不易,當團隊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必當有果敢決絕的大刀破釜,國光劇團秉持傳承傳統文化資產的堅定使命,引進新的管理制度,嚴謹製作戲劇,以創新能力激化經典戲曲,奮力在逆勢求生,不斷地推出令人讚賞的傳統和新編京劇,穩固了京劇在台灣的基礎,也開創了新京劇的藝術成就。
前述經營傳統戲曲團隊,近乎披荊斬棘的艱苦歷程。堅持不懈於國光劇團營運理念,長期投入工作持久奉獻的幕後推手,即為現任團長鍾寶善。始於1994年國光籌備,鍾寶善即參與劇團準備工作,負責國光成立的龐雜事項;甄選三軍劇隊團員,重組劇團組織架構,研擬演藝管理機制,陳報完備行政規程。設置國立國光劇團被民生報評論列為重大文化事件:「接續京劇命脈、三軍劇隊裁撤,圓滿結局。」嗣後鍾先生擔任劇團製作組組長,引進現代劇場管理制度,推動專業演藝製作。2001年轉任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兩廳院)演出組組長、並襄理國家交響樂團(NSO)團務。2002年重返國光擔任副團長,2012年接任團長。審視國光劇團發展歷程,經由鍾先生的領導理念與營運管理構思,深化劇團目標;維護傳統、銜接當代、激勵創新、國際交流、藝術教育、拓展觀眾。
鍾寶善先生長期投入劇場工作,歷經「雲門舞集」、「紐約駐外」、「兩廳院」、「NSO與北市交」等豐碩經驗,並且不間斷虔心進修,將學習所得投注在傳統戲曲國光劇團的經營管理。秉持傳統為根基,拓展國際視野,銜接當代文化脈動。藉由西方觀點的多元創新,揉合台灣特有的傳統基因,轉化成為迎向未來的重要養分,有助台灣當代傳統文化邁向嶄新方向與格局。
|
. |
|